相信很多人对“公证”这个词并不陌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常常听到婚前财产公证、遗嘱公证、委托公证等。但是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公证书到底有什么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公证书的那些事儿!
公证书,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书。当我们需要证明某些事实的真实性,或者需要让某些法律行为具有更强的证据力时,就可以向公证处申请出具公证书。公证书不仅在我国通用,在国际上也被许多国家认可,因此在涉外事务中尤为重要。
现阶段很多人认为公证书一份只能使用一次。实际上,公证书并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使用文件,它具有多次使用的特性,公证书具有的法定效力不因使用次数发生改变,可以在多个场合下用于多个事务的办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例如,继承公证书的主要目的虽然是证明继承权归属的事实,并依据继承公证书在相关机构办理权属转移登记,但公证书中记载的继承人情况、死亡情况均已由公证处确认,在办理其他事务时公证书仍然可以作为相应凭证使用。诸如类似的还有用于出国留学、工作或探亲而办理的出生、亲属关系等公证,虽然公证书的使用地不是国内,但并不影响公证书中所涉及事实的真实性,公证书仍可以在办理其他事务需要的时候作为相关依据使用。
但有时候,我们拿着一份真实有效的公证书去使用,却被要求对同样的内容重新办理一份公证书,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对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并没有关于时效的规定,公证书出具后,即具备了法定优势证据效力,除非存在法定情形并经法定程序,否则公证书是不能被推翻的,是长期有效的。但部分种类的公证书因所涉及事实的真实性或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有可变性、公证书的使用部门对公证书的出具期限有特殊规定及公证书中被证明的法律行为或文书规定了有效期的,就导致公证书无法使用,需要重新办理公证。
比如,委托公证的委托书中载明委托期限为三个月,则三个月后,受托人无法再使用该公证书去办理委托事项。虽然委托公证书已到有效期,但该公证书仍具有证明效力,证明委托人将相关事项委托受托人处理,受托人在委托期限和权限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委托人发生效力,即公证书可以作为代理行为合法的证据。这是公证书具有的最基本的法律效力,即证据效力。因为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经过公证证明之后,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已被公证机关所确认,故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公证的证据效力是一种广泛的效力,它不仅限于民事诉讼中,更主要的表现在日常民事、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关证照(证件)只有一个原件,而又需要经常使用,有些证件丢失后还不能补办等问题。
对于公司来说,营业执照只有一本,而营业执照经常用于多个部门,经常携带原件外出,容易导致损坏丢失;
对于家庭来说,因户籍迁入迁出,新的户口簿无法证明“我爸是我爸”等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毕业证、学位证、等级证书等在求学工作时经常使用,但其只有一份,万一遗失,无法再补。
……
而证书(执照)公证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法宝。公证员在查验原件真实性后会将原件退还申请人,通过原件复印或影印出具公证书。因自己复印的不一定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可,但经过公证出具的公证书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鉴于公证书的作用多多,所以建议在拿到公证书原件后拍照或者扫描留存,以防原件遗失或遗忘做过的公证,在需要的时候公证书复印件也能发挥作用,公证处也可以通过相应的信息查找到相关档案。
公证作为法律事务中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它不仅能够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
微信
抖音
顶部